跳到主文
部落格全站分類:數位生活
兩岸服貿協議自簽署後,引起正反立場的論戰,未來在立院審議闖關,看似困難重重。近日,立院內政委員會召開公聽會,支持與反對者各自表述。服貿也成為這次國共論壇的討論重點。筆者以旁觀者立場,提出己見。
就弱勢產業的衝擊而言,服務業產值占台灣GDP七成,和歐美先進國家相近;顯然,台灣已經蓄積了發展各種新興服務業的豐沛能量,無奈市場近飽和,加上法令及兩岸政策限制,難以展翅高飛。然而,服務業在本土廝殺的結果,服務貿易的出口競爭力卻節節衰退,世界排名由二千年的十八名,衰退至去年的廿八名,連中國、印度、南韓都超越台灣。因此,如何透過區域性貿易協議的開放,發揮台灣服務業的競爭優勢刻不容緩。
服貿協議可讓服務業在拓展大陸市場時,確保經營主導權、並擴大業務範圍及市場便利性,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
不可諱言,任何協議必然利弊互見,尤其對弱勢產業的衝擊,在所難免。只是這些產業應思強身健體、力求創新、突破或轉型,若因懼怕競爭而一味地要政府保護,豈不成「媽寶」?況且,政府除了在研擬「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已編列經費及具體的相關配套措施,協助國內可能受衝擊的產業及失業勞工外,也加強與相關業者溝通,讓負面衝擊降至最低。
試想,若服貿未過,台灣服務業會有更美好的前景?開放大陸部分資金或企業來台,就一定會把我們吃掉嗎?答案是否定的。反倒是,服貿未過將阻撓往後的經貿談判,影響台灣的經濟發展甚鉅。首先是攸關台灣產業競爭力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談判進度將延緩。眾所周知,南韓一直是台灣產業的競爭對手,中日韓一旦完成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後,將享有更多進口關稅的優惠,對台灣的同質性出口競爭產業,勢必造成排擠效應。
再者,加入區域性經濟合作,是台灣突破經貿困境的直通車,但台灣長期以來,國會亂象不僅影響財經法案的運作,更影響國際觀感,恐造成諸多疑慮與不確定性。
服貿協議雖非萬靈丹,但對台灣整體的經濟效益,應是利大於弊。台灣未來要進一步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 」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除非先爭取大陸的支持,兩岸共同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才能突破現狀,但服貿未過,達成這願景,恐戛戛乎其難哉!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情侶台北一日遊2016拜託大大幫忙規劃台北一日遊行程台北一日遊行程規劃台北捷運一日遊推薦台北一日遊可以怎麼安排
linevp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